总体来看,今年来发生“闪崩”的公司主要集中在业绩不足以支撑估值的中小创公司,虽然创业板已经历大幅下跌,但风险仍未充分释放,而基本面良好、流动性充足的大市值公司发生“闪崩”现象的概率就明显偏低。另外,今年市场“以大为美”“业绩为王”的特征明显,这都给投资者规避“闪崩”风险指明了策略方向。
大市值公司闪崩概率低
有券商策略分析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业绩变脸、估值高、监管趋严、恐慌情绪影响这些“闪崩”诱因,归根结底都是基本面因素。相比之下白马股、蓝筹股、行业龙头股今年普遍走势强劲,极少出现“闪崩”,因此遵循价值投资原则是规避“闪崩”的很好办法。
而有资深市场人士认为,导致“闪崩”这种现象发生的很核心因素还是因为部分公司估值高。西南证券(行情600369,诊股)首席策略分析师认为,目前找有业绩支撑、估值相对便宜的股票是规避风险的方法,而那些高估值、无业绩支撑的公司在深跌之后仍有风险。
另外,有主流券商高级策略分析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河南癫病专治军海劯攻勊,要规避“闪崩”,投资者可选择那些流动性好的大市值公司,除非发生其他类型的“黑天鹅”事件,否则这些公司因流动性出现“闪崩”的概率较低。而那些小众的股票在遭遇利空时受到短期流动性不足的影响较大。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注意到,出现“闪崩”的公司大多数为中小创和次新股,截至7月18日收盘,出现“闪崩”的多家公司一般总市值都是在30亿元左右。
就当前市场来看,对于很近创出2015年9月以来新低的创业板指数,目前机构的观点仍然偏谨慎。东北证券(行情000686,诊股)7月19日指出,抄底创业板还需等待,首先创业板的VIX FIX指数(恐慌指数)还在上升中。另外,其成交量也没有充分收缩。兴业证券(行情601377,诊股)认为,当前成长股的整体估值仍然较高,业绩增速中枢回落,难有板块性机会,尤其是其中缺乏内生增长、估值畸高、频繁“讲故事”的。
相比之下,主流券商对于低估值的金融龙头则偏爱有加。兴业证券很新观点认为,行业配置上继续建议坚守核心资产和大金融龙头,7月17日创业板大跌,金融股仍然逆势上涨,后续仍建议抱紧这些绩优龙头。而申万很新观点则指出,今年7月赚钱效应继续收缩将是大概率事件,投资者的预期回报率不宜过高。结构上,基于低估值防御的角度,目前A股的金融和地产龙头相比海外估值尚具备一定优势。
从业绩什么原因引起癫痫角度来“排雷”
今年以来的A股市场,可谓成也业绩,败也业绩。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业绩因素是导致今年创业板大幅调整的核心因素,表现在今年以来中报业绩预告中不少中小创业绩“变脸”、创业板业绩增速也随着外延并购的放缓而下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有些行业业绩同比增速为负值,以今年市场的特点看,这些行业的公司需引起投资者警觉。据机构的统计,截至7月19日,根据A股已披露的中报业绩预告情况,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整体累计业绩同比均出现下降的行业有公用事业、农林牧渔、休闲服务,其中公用事业一季度和上半年整体业绩同比增速为下滑44%和下滑38.3%,农林牧渔行业一季度和上半年整体业绩同比增速为下滑16.4%和下滑37.56%,休闲服务行业一季度和上半年整体业绩同比增速为下滑29.4%和下滑4.53%。
同时,还有部分行业今年上半年业绩表现低迷,例如医药生物行业一季度和上半年整体业绩同比增速为下滑8.9%和增长8.3%,而去年上半年医药生物和通讯行业业绩同比增速癫痫病手术费用分别为13%和17.67%;通信行业一季度和上半年整体业绩同比增速为下滑22.94%和增长2.02%。
另外上半年累计业绩增速较一季度业绩增速回落较快的行业有计算机行业,一季度行业业绩同比增速为87.23%,上半年累计增速快速下滑至癫痫发作的急救处理24.5%。近期生物医药和TMT板块整体表现疲弱,不乏“闪崩”股出现,从业绩角度看,投资者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找到其背后的关联。
由于中报业绩不佳引发的杀跌在近期屡见不鲜。据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港股06030)统计,截至7月14日,A股市场披露2017年中报业绩预告的共2031家,其中续盈186家,预增630家,略增544家,扭亏132家;预减124家,续亏139家,略减192家,首亏84家。其中4类发布业绩预警的公司数量占比26.5%。虽然预警类别占比不多,但公告发布后当天平均都会出现很明显的相对负收益,特别是“略减”“预减”“首亏”三种预警类型,公告当天相对沪深300的相对收益平局值大都在负的2.7%至负的3.2%之间。
相比之下,今年上半年业绩增速达三位数的集中在周期性行业,包括煤炭、钢铁、机械设备、有色金属、房地产、交通运输、建筑材料,其中钢铁行业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累计业绩同比增速为272.8%和1101.4%,煤炭行业一季度和上半年累计业绩同比增速为344.15%和305.64%,而近期这两大行业中个股突出的股价表现也反应了其强劲的业绩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