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为什么会被古代的文人雅士们赋予附加的意义?
古代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植物,都被赋予了道德意义。其中竹被赋予的道德意义是相当丰富的,而且也成为各种文学艺术争相歌颂的对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首先来说说,古代为什么会把很多植物赋予道德意义。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古代是礼治社会,礼教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礼教,就是用礼仪来教化老百姓,让老百姓遵规守纪,服从统治。既然要教化,自然就要树立道德榜样。这种道德榜样,不但在人身上需要,在植物中也需要。二是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类的生活,其实是复制大自然的生活。人类和大自然是高度统一的。因此人类有好人坏人,植物也有好坏。人类有道德模范,植物也有道德模范。
(网络配图)
那么,竹子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道德模范呢?
竹子作为道德模范,其品质都是根据竹子外形来评定的。
一、虚心。
虚心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虚心,所以我们不会自满,然后就会积极追求进步,会不断上进。同时,由于虚心,我们就会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因此会积极地向别人学习,而不会嫉妒骄傲。
古代还有一个词用来说虚心,也就是“虚怀若谷”。心里像山谷一样,就不仅仅是虚心,而是能够宽容人了。容人在古代也是一种优良品质,它可以让人们互相团结,互相帮助。我们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宰相必须要虚心容人,因而才能把所有的人都团结起来。
为什么竹子被认为是“虚心”的呢?因为竹子中间是空的。这种“空”的形体,就被附会成虚心。
(网络配图)
二、正直。
正直在古代,也是一种优良的品质。
“正”就是方正,不偏不倒,保持一贯的面貌。儒家对“正”这个词非常重视,孔子在践行这个词的时候,甚至用到食物上,提出了切割不正不食的主张。要知道,古代的物质条件是极为匮乏的,而孔子能够提出这一点,并不是他自己铺张浪费,而是要坚持正直的品质。宁愿不吃,也绝不将就。
“直”就是有啥说啥。古代的大臣,有一种被称为直臣,就是敢于对皇帝直谏的大臣,比如像魏征这样的大臣。这样的大臣虽然可能惹得皇帝不高兴,但是这样的大臣是受人尊敬的。
因此,正直就是古代大臣性格中比较高尚的品质。
那么,为什么竹子被赋予这样的品质的?这正是因为竹子长得很正,没有弯折,因此古人才赋予竹子这样的意义。
(网络配图)
三、有节。
“有节”就是有气节,有节操。
节操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谈这个东西,一般用“底线”这个词来表达。就是说,我们心中应该有一条很低的线,我们不能跨过这条线。如果跨过了这条线,也就是把自己的道德品质拉低了。拉低道德品质是不允许的。
虽然现代人的底线,相当于古代的节操。但是,实际上古代的这种节操要求是很高的。这种很高的底线,让古人保证了他们的道德水准。
古代有一些节操是必须保持的。比如要做一个忠臣,不能当叛徒,不能贪腐等等。这些节操,让古人确保自己能做一个正人君子。
特别是奸佞当道和国破家难的时候,节操更加重要。决不能向奸佞屈膝,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同时不能向外族屈膝,保持民族气节。文天祥之所以一直被人敬重,就是他能保持民族气节的表现。
竹子之所以被称为有节,是因为它在形体上确实“有节”,因此才有这样的比附。
四、坚韧。
坚韧讲的是一个人能够承受挫折。再大的挫折,都把一个人打不倒。这当然也是一个人重要的意志品质。
竹子之所以被认为有坚韧的品格,是因为竹子到了冬天,它依然能够保持常绿的叶子。它这种品格,和松杉柏这些树,和菊花腊梅这样的花,都是一样的。
总之,竹子的外形特点,使它具有了诸多君子的品格,因此才被古人极力赞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出处】《论语·子罕》。【大意】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很后凋零的。【道理】孔子用寒冷的冬天,和松柏的凋零来作了一个比喻。孔子出生在山东,他周游列国期间,可能也没有到过南方,就是现在两广海南等地。在整个黄河以北地区,一进入秋天,所有的植物都要落叶凋谢,进入冬天后,大地一片白茫茫的,看不到任何绿色植物,甚至连河水都要冻结而不流淌。只有松柏等树,是顶风雪而傲立于大地之上的。孔子认为,这就好比人的意志力,在经受任何艰难困苦时,仍然不改本色,而唯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坚强的意志。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松柏般这种不畏严寒的坚强的意志,才能获得人生永远的成功。【提示】两亿多年前,严寒使大部分植物灭绝,但却产生了耐寒的松柏;两千多年前,战乱使周王朝衰微,孔子发出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感叹。松柏傲寒而屹立,多么像在乱世和逆境中保持崇高尊严和气节的人啊!所以,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它们经冬不凋的品质,也就是赞美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真理、守卫正义的人们。
为什么要以兰喻孔子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标准,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兰,卓尔独立,坚忍不拔,身怀异香,却甘于寂寞,这正是君子难能可贵的品德。 孔子的“仁学”是从“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思考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孔子说:“仁者爱人”,而“爱人”又表现为“忠恕”之道,其中“忠”主张主体有所为,即“立人”“达人”,而“恕”主张主体有所不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充分体现了仁爱的奉献与牺牲精神。在孔子看来,仁学在处理人己关系时所持的是一种利他主义价值的立场,而这种道德是由“君子”来承担的。 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是指主体的外在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质”,则是指主体内在的仁德。一个人只有具备内在的仁爱之心,同时又能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才是“君子”。 孔子的君子之道主要包含了“君子与小人”、“义与利”和“和与同”三个方面,它们分别从主体出发面对个人与社会、道德与物质、是与非等问题时所进行的抉择中,反映出君子之道构建的理论价值指向。 很早将兰喻为“君子”的就是孔夫子。据《孔子家语》记载:楚昭王慕孔子道德精深,欲聘夫子为政,于是孔子带着学生去拜会他。知道楚昭王欲聘夫子为政,陈蔡的大夫们相与谋议:孔子是当世圣贤,深晓你我之弊,一朝得用于楚,我们的地位就危险了,于是就出兵拒孔子于陈蔡不与孔子过境。这样,孔子就在陈蔡滞留不前,绝粮七日大家都病倒了,情绪很低落。但孔子不为所动仍慷慨讲诵诗书、弦歌不衰。学生们都觉得奇怪,子路就来见孔子:“君子怎么会被困住的呢?是夫子未得仁道吗?还是人家不相信我们?我过去常听老师讲,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报之以祸。我真的搞不懂,夫子积德怀义,为什么会困在这里?”夫子说:“子路呀子路!你以为仁者一定会得到大家的信任,人才一定会得以重用,忠诚一定会得到回报,直谏一定会被纳听吗?你错了!如果真是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仁人志士含冤而死。有才德的人不被接纳的多着呢,何止我一个?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家语》中还记有:“孔子曰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意思是说与正人君子在一起,就能被他高尚的品德所感化,尤如坐在放有兰花的房间里,会被香气所化一样,会慢慢地变成了正人君子。孔子把与“善人居”,比作是进入“芝兰之室”。自此以后,“花中君子”、“谦谦君子”、“君子之花”都成了兰的美称。兰如同人中之谦谦君子,守得清贫,耐得寂寞,高洁坚贞,正气清远。 后世的士大夫以兰自况者不乏其人。屈原将兰作为理想人格的象征:“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陶渊明借兰自喻才德之高:“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李白叹兰曰:“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幽兰香飘远,松寒不改容。”陆游咏兰以示不媚世俗:“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无心托阶庭,当门任君锄。” 画坛上的兰也充满“君子”之气。自宋代起代有名家佳作迭出。文人画兰往往是疏花简叶意在抒情。如宋元之郑思肖,所画丈余墨兰长卷,题句云:“纯是君子,绝无小人”,愤世嫉俗溢于言表。他平生画兰无数,但只赠世上君子不与小人。有县太爷带着差役逼其画兰,他怒道:“头可得,兰不可得!”县大爷只得悻悻而去。 兰贵为“国香”又被比作君子之坚贞、自守之德操,所以千百年来深受国人喜爱。人们对兰呵护有加,并把养兰的过程作为修身养性的过程。 据说有几种人是不配养兰、也是养不好兰的。一是心气浮臊、胸无点墨之人,再好的兰花到了这种人手中也会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二是利欲熏心之人,此辈爱的不是兰而是钱。三是脸厚心黑之人,此种人其“厚黑”之嘴脸与兰花之高雅格格不入。这几种人,虽然能一时附庸风雅,但永远与兰无缘。自古就有“不是君子莫养兰”之说。 在艺兰史上,儒学对中国兰文化的影响很大。艺兰的理念是:人以端严为重,兰亦以端严为贵,不独以罕见为世所珍。人们将赏兰的鉴赏标准,等同于“君子”的标准:兰花的花瓣要求宽阔、厚实与君子为人仁义、忠厚相对应;兰花的花容、开品要求端正、严谨与君子的人品端正、严谨相对应;兰花的花守与君子的操守相对应等等。 中,是儒学的重要概念,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准则。中,是指一种上下贯通、左右和谐、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精神境界。中正,正是赏兰的*一要素。正格花在赏兰中是被列为*一品位之花。上品的兰花不仅主瓣要中正,而且左右花瓣也要对称;舌瓣要正;花杆要正直、细巧、圆润;开品也要端正。 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和谐一致的关系。在儒家学说看来,和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状况和极高的道德境界。《论语子路》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认为君子在为人处事时应力求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不盲目地附和别人。董仲舒把和与阴阳联系起来,认为和是阴阳的相伴和谐,是天地的很佳状态。人应效法天地,以和修身、治国。人们追求心灵的平和,家庭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和谐等。赏兰也很重视和谐:不仅要求主瓣和副瓣大小比例要协调,生长位置要协调,花捧与花舌大小、位置要协调;而且要求外轮花瓣与内轮花瓣要协调;花容与花色要协调;花朵与叶子要协调;兰株与盆子要和谐协调。 中庸,是儒家理想的道德境界,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准则。在孔子看来,中是事物内部和人类社会生活里的一种恰当的标准,是很高的道德。《中庸》说:“天下*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他把能否做到中庸,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董仲舒将中庸运用到治国的政策中,提出了“调均”的主张。程颐将中庸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认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理论承认事物中普遍存在矛盾的两端,通过不偏不倚的执中方法来调和,统一事物的矛盾,使之处于稳定状态而不至于发生质的转化。中庸,体现在兰花身上更为具体。如:香,不能是无香,也不能浓香,香要适中,要清香、幽香;对待梅瓣花、水仙瓣花之捧兜,不能太浅而不到位,也不能太厚而过头,深浅、软硬要适中,处处体现出“恰到好处”。 另外,兰花还有许多人文精神如“不以无人而不芳”,“保持低调、不张扬”,“汲取的是清水、付出的是幽香”,更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相吻合。自古以来,兰就成为人们完善自身修养的榜样。读书人常喜欢将兰放置在书房中日夜为伴,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从兰香中陶冶心灵。
什么事物很能代表孔子?
看的出来你是个很有思考的人,作为百度知道的提问者,很少有你这样认真和主动的
我觉得孔子可用一辆牛车来代替,
首先是他的悲天悯人和不辞劳苦;
其次,注意到是牛车而非马车,意味着他生前始终没有得到追求的正统评价和地位;
很后,牛车中的车代表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牛则象征着在其后的封建中国他的思想融入小农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中国文化的基础;
若要用色彩的话,应是红色加绿色,具体的乐嘉的性格色彩理论有详细说明
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的主张,用植物,动物,味道描述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中庸,但也体现了一部分的进取精神,用植物表示像樟树,朴实中带有点张扬,动物比喻河马,味道苦味吧。墨子是实用主义,也是原始的科学家,植物比喻的话像牵牛花,随性,多变,生存艺术。动物的话牛很适合,味道辣,刺激而又实用。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可比做向日葵,动物寓骆驼,味道甜,与人为善的艺术。庄子逍遥恣肆,用植物比就是大椿,不中规矩,不中绳墨,而又发散,动物象马,万兽无缰的马味道就只有酸了,冷暖自知。
武汉中际医院癫痫病怎么治疗
武汉中际医院治疗癫痫病怎么样
武汉中际医院癫痫治疗怎么样
武汉市中际中西医结合脑病医院怎么样
武汉中际癫痫病医院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