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夫妇磨难十年为集体还债:账不清不瞑目
村上的公共债务自己经了手,就义无反顾地连本带息个人承担偿还重任;10年间遭遇丧女、车祸、重病等千般磨难,都丝毫不动摇履行承诺的决心,甚至嘱咐晚辈“母债子偿”;花甲之年离乡背井摆摊开小店,节衣缩食、生活在极端简陋艰苦的环境中,却分215次结清全部5万多元“欠账”……湖南省宁乡县农村老人南凤枚、廖立成夫妇“言忠信,行笃敬”的坚定与执著,无愧当代公民道德的丰碑。
人活着就负责到底
在湖南省宁乡县城关沙河综合商贸市场一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一间面积十来平方米的民宅内,见到今年68岁的南凤枚、70岁的廖立成夫妇。他们租住在这里,屋里有一张用几根杉木边角料钉起来自制的简易双人床、一台破旧甩干机、一台小电风扇,没有桌椅,没有柜子;洗好的衣服在室内晾干,晾干的衣物在墙角堆放,访客根本无处落座;厨房搭建在房东家的楼梯下,老两口经营的小便利店设施简陋,门前坑坑洼洼的水泥路上人流稀少。
本刊记者从宁乡县坝塘镇保安村村支书郑海军等人处了解到,南凤枚夫妇不在家乡安享晚年而在此艰难营生,缘于10年前一个承诺。
上世纪90年代,农村在村级层面兴办“储金会”风靡一时。按照初衷,“储金会”是群众在政府或集体组织的支持下自愿集资,以储金借贷的方式开展互救互济活动的一种乡村民间合作性自我保障组织。进而,又被赋予就近吸收本村农民存款,同时为有需要的农民生产、生活等提供便捷优惠小额贷款的农村微型金融组织。
位于湘江支流沩水河畔的坝塘镇金湾村(现并入保安村),这一时期响应上级号召,也办起了面向本村农民吸收存款和提供低息贷款的“互助储金会”。农村党员、时任村妇女主任的南凤枚,被推举兼任“储金会”会计。2002年,因为存款难增值、贷款收不回等原因,各地“储金会”都难以为继,金湾村也不例外——许多该还钱的村民无法还钱,而越来越多储户却都要求取钱。按上级安排,“储金会”交基层组织和集体处理。
面对村民们对“血汗钱要打水漂”的焦虑,南凤枚连续几天几夜陷入了深深的“良心挣扎”。
“大家把种田、养猪、养鸡一分一角攒下的血汗钱甚至救命钱、养老钱存进来,如果变成烂账,我这个经手人对不起乡亲啊!”南凤枚告诉本刊记者,她担任“储金会”会计的7年间,按照上级要求曾经到村民家中“劝储”,也按照相关规定放贷。“我当村干部数十年,曾经在省、市、县、乡镇被评过先进,一辈子好口碑。到老的时候不处理好这事,死了都不能安心!”
“只要我人还在,就无论如何也要把这缺口补上。全村‘储金会’的存款,连本带息我个人负责到底!”南凤枚公开作出了令全村人都感到震动的一个决定。
村民徐淑莲等人回忆说,当时,南凤枚一家孩子尚未成年。南凤枚自己虽然多年当村干部,但每年只有1860元津贴。“储金会”消亡之际,正赶上南凤枚退休并失去一切稳定收入。南凤枚的丈夫廖立成,早年是乡间一名吃手艺饭的泥瓦匠。随着老廖年届花甲“告老回家”,这一家子已经陷入经济困顿。“储金会”的债务对他们来说是“天文数字”。
2002年8月至9月,在众人的惊疑中,南凤枚将“储金会”剩余资金兑付给几位因求医、子女上学或建房急需用钱的村民。随后与村里其余储户以当月为“断账期”,挨家挨户地重开单据确定应付哈尔滨治疗癫痫病医院哪家很好本息。几天之内,5万多元公共债务就转到了她个人头上。
再苦再难也坚守承诺
郑海军说,南凤枚和廖立成年纪大了,做不了体力活。他们从信用社借了1000元到县城沙河市场,摆早点摊、开小便利店,开始了挣钱清账*一步。
已经年近花甲、本该安享子孙绕膝之福的南凤枚夫妇,放弃乡间安详的晚年生活,背上简单的行囊去打工“还债”的消息,在村里引起了更大的轰动。
“我们不会走远,就在县城沙河市场。如果急需要钱用,就打电话或者来人。要得多,就提前几天和我讲。”离开村子时,南凤枚和廖立成给乡邻们留下这句话。
在沙河市场,南凤枚夫妇每天五点半左右起床出摊,晚上十点多关门,为偶尔经此的市场装卸工、“货的”司机、租房户服务。早点摊上一碗肉丝面条、配上两样小菜,卖价5元;便利店则靠零售瓜子、花生、饼干、廉价烟酒维持。为了省下车费,每次进货,南凤枚都吕梁治癫痫病的医院是自己用手提或者让老廖用三轮车蹬,为此,她和老廖的手上遍布划痕和茧子;他们多年不添置衣物,被子、衣服、鞋袜也都缝缝补补;他们总是拣菜市场当季很便宜的青菜下饭;年纪大了,“三病两痛”频发的老两口只要撑得住,就选择去小诊所弄点便宜药对付一下,以节省开支。如此惨淡经营,每月一旦结余几百元,就立马拿去郑州军海医院免费咨询清偿储户本息。
虽然靠做小生意还债相当艰难,但老两口从来不会去占顾客的小便宜,为人处世诚实本分。南凤枚夫妇柜台下的一个小盒子里,保存着不小心收进来的两张百元假钞,200元,对别人是个小数目,但对他们来说,这可以清偿一笔村民本息,但他们还是把这两张假钞收了起来。“不小心收进来的时候,我们真是急得要命。但我们绝对不会再拿出去进货或者还债骗别人,收起来只当是教训,今后自己小心点吧!”
对老弱病残储户,南凤枚夫妇还送钱上门。从沙河市场到金湾村,来去60里。很初,廖立成蹬几个小时自行车送钱。但2003年一场车祸,导致老廖脑部受伤,继而诱发中风。但廖立成康复后,仍坚持搭乡村公交车或者顺风车送钱上门。
2005年,南凤枚的女儿不幸身患癌症。这期间,精神上的煎熬,物质上的紧缺,都没有挡住南凤枚还债的决心。在照顾女儿的几个月里,南凤枚在老家坝塘镇和县城之间来回跑,一头照顾女儿,一头操持生意。
尽管尽全力救治,南凤枚的女癫痫发作的急救处理儿依然在确诊43天后就撒手人寰。埋葬女儿后的第二天,南凤枚就回到市场开店。“我白天装作没事,晚上一熄灯就望着窗外哭。我的女儿很听话、很孝顺啊,今天回想起来我的心都很痛!”说到此处,南凤枚哽咽失声。
这一年,南凤枚全家为给女儿治病耗尽家财。悲急交加下,南凤枚患上了高血压、冠心病。但即使在这样的年景,南凤枚夫妇仍坚持结清了两户的存款本息。
“不把账结清,死了都不能安心!我总祈祷老天爷保佑自己身体不垮,让我活到把钱还清的那一天。”南凤枚说,虽然当初对乡邻的承诺,是“人还在就还钱”。但老两口还是把在外打工谋生的儿子、儿媳妇召集在一起嘱咐:“我们为村里清账,你们要自食其力。如果万一我们不行了,你们将来也要设法替我们把钱还上!”
吃苦十年为集体还债
南凤枚夫妇的手中,有两本用学生作业本改制的账本。本刊记者打开一看,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一条条还款记录,每笔多则200元、300元,少则50元、60元;其中一位储户3200元的存款本息,分14次才结清;每一笔兑付金额虽然很小,但都记载着具体年月日,每一笔后面都有经手人签字;对外出不便的原储户,南凤枚和廖立成多是送钱上门;对有的五保户或困难户,他们还多付100元至150元利息。
在账本很后一页,在记录支付徐淑莲200元存款利息后,南凤枚用力写下了一小段“十年取款总结”:“自2002年8月至2011年农历十二月卅日(公历2012年1月22日——本刊记者注),共取款金额51601元,取款次数215次,户名数58户。”
虽然南凤枚夫妇所做的一切长期默默无闻,但在沙河市场,一些了解情况的人,会找上南家的小摊吃早点或来小店买点东西。还有几位当初不肯还钱的储金会贷款户,主动归还了欠款。而像村民郑义初、袁存德等人,则坚决拒收利息。这减轻了南凤枚夫妇一些负担,更让他们精神上深受鼓舞。
“把钱还了,心里踏实了,苦点、累点都没有关系!”南凤枚说这番话时,笑容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
“我们尊重父母的选择,也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感到自豪。”南凤枚夫妇的儿媳妇唐新辉说,还完“欠账”后的2012年春节,是全家人很开心、很热闹、很轻松的一个春节。
“储金会的钱能还本付息,我们没想到。自己吃苦十年为集体还债,这种人世上少有!”保安村村民张寿军等人这样评价。
“按照广大农村地区通行的做法,储金会债务一般交给组织处理。南凤枚的凡人义举,值得我们每一个农村干部和党员认真思考,好好学习。”郑海军说。
今年4月,南凤枚夫妇被宁乡县文明办推举为道德模范,他们10年间默默奉献的诚信传奇,在当地成为佳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邹素武说,南凤枚一家一分一角攒钱,一笔一笔还账,个人为经手的公共利益承担“无限责任”。这种诚实守信行动和坦荡无私的情怀,是当代社会又一座公民道德的丰碑。
面对外界的赞誉,南凤枚夫妇非常淡定。“现在我们算是对得起自己良心,对得起别人信任。清清白白做人,一辈子没有白活!”南凤林说。记者 苏晓洲 阳建
标签:储金会 廖立成 枚 凤 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