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新闻
当前位置: 主页 > 动物世界 >

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动物新闻

时间:2017-12-14 11:41:43

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 - 动物新闻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互动关系,很早是掠食者与猎物;约一万四千年前,人类与犬科动物的同伴关系逐渐形成(或者你比较倾向于视为役使的关系,如同较晚被驯化的牛马);畜牧起源于约一万年前,也许当时就已经有了像《银之匙》那样「细心照顾培养感情再大口吃掉」的複杂情绪;随著文明演进,动物成了人类的信仰,被赋予许多不同的文化意涵;渐渐地出于食用、役用目的之外的圈养和毫无实用价值的「宠物」出现了;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实验动物的需求。

奇妙的是,如今人类已经几乎掌握所有动物的生杀大权,我们与动物的关系竟然没有简化成主人与奴隶,反而有人跳出来大声疾呼要关注动物福利甚至赋予牠们与人相同的权利,这些主张又与上述的利用关系产生对话与衝突,产生棘手的灰色地带,于是人与动物关系学(Anthrozoology)应运而生,哈尔?贺札格(Hal Herzog)的《为什麽狗是宠物?猪是食物?人类与动物之间的道德难题》,正是一本人与动物关系的百科全书。

这本书出版后,常在许多与动物有关的争议中被提及,不过可别被中译书名误导,以为作者会告诉你如何在这些争议中做出正确决定。虽然书中提及不少颠覆一般认知的很新研究,例如统计数据并不支持虐待动物者很可能成为暴力犯的推论,以及除非是在动保人士和虐待动物者的极端案例中,否则男女对待/看待动物的态度并不像我们所想的差异那麽大等等,不过一旦牵涉到像是为何斗鸡违法,工业化鸡肉业却合法、动物版的电车难题,人类动物互动学家只能告诉你:「就某一方面来说,X是对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Y才是对的。」贺札格真正想探询的是,为什麽关于动物,要知道怎麽想才是对的是如此困难(这正是原文书名的副标)。

就如这篇文章所指出的,「人是否『应该』把狗当成食物」是一个道德问题,事实上不只吃狗肉,人与动物的关系中本就充满了道德难题,也因此探讨人类的道德判断机制,成了这本书的重要核心。贺札格在研究中发现,与康德的看法相反,我们的道德决策其实更多是奠基于感性而非理性,但这是否表示,反对吃狗肉或善待动物的倡议者一定只是感情用事呢?贺札格引述心理学家强纳生.海德特(Jonathan Haidt)的看法:虽然人在下道德决策的*一阶段,非逻辑的直觉系统通常佔有主导地位,但接著我们就会以深思熟虑的态度,有意识地为自己的决策赋予合乎逻辑的理由。这些理由才是公共讨论中应该被关注的重点。

除了感情用事,「道德的一致性」也是动物相关争议中经常出现的批判。爱某些动物却吃某些动物、用牠们做实验是合理的吗?但诚如作者所言,如果我们拒绝在物种之间划出某些界线,结果便是「你会身在一个白蚁有权吃掉你屋子的世界。」既然道德牵涉划界,就注定会是不一致的(总会有某些情况、某些动物被划在线外),问题在于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这个不一致?贺札格认为,「就道德价值而言,一致性经常被过分重视。」不论是2013年狂犬病疫情爆发时的米格鲁实验、2014年饭店推出兔肉锅,或其他善待动物的倡议,总会有人嘲讽倡议者的「不一致」:这些动物比较可爱所以不该死,那OOXX就不可爱吗,植物也是生命,不然你都不要吃药啊。其实如果检视动保团体的理由,往往不是可爱与否。以饭店推出的「野味」锅为例,动保团体至少就提出了鹿、兔未纳入屠宰规范的健康风险,以及若炒作后供过于求可能导致弃养的生态问题(蛇肉羹来自进口的印尼水南蛇),但这些意见往往被淹没在「伪善」、「双重标准」的指责中。

贺札格说:「对一个脑容量和心脏都大的物种来说,一不小心就会踏进道德沼泽。哪裡有领土,哪裡就有沼泽。」《为什麽狗是宠物?猪是食物?》很具启发性的一点,是在讨论了许多困难的议题后,提醒我们道德的複杂性,不能用来合理化道德的麻痺。里兹大学哲学教授Matthew Kieran在他的《媒体伦理与规范》中写道:

「那些批判他人伪善的人,其言谈有时候似乎将这种行为一致性敬为其毕生追求的对象,好像只要将他人的主张打入道德上不值得尊敬之列,自己就可以脱身。如同道德家们有时会说的,这种想法只是很低限度的诚实。但这种诚实恐怕没有什麽价值。此处批评者的真正目的当然不会是诚实此一德性,其行径反而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他们其实是想挑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而非弭平之,他们大声疾呼的真正目的不在于『你为什麽不信奉目前所做所为』,而是『你自己为什麽不去从事你所信奉的观念?』

有趣的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不一致间,反抗者的立足点从何而来?答案就是伪善,因此伪善可以说是改革运动的必经历程,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伪善是为了达到德性所必须付出之不道德的代价。」

我宁愿相信,嘲讽动保人士的人并非全然的冷酷,也许他们是因为人与动物关系中必然会有的衝突产生罪恶感,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心态,「将他人的主张打入道德上不值得尊敬之列」,如此自己就不需要思考或做出任何改变(即使只是很小的改变)。当然,任何公共讨论都必须纳入现有知识与实务层面的考量,道德不是全部,但过分强调道德的一致性,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为什麽狗是宠物?猪是食物?》被评论者比喻为麦可?波伦(Michael Pollan)的《杂食者的两难》,波伦认为,「会想把所有东西都拿来吃的生物,会特别需要伦理、规则和仪式。我们吃下的东西,以及吃东西的方式,都会决定我们成为怎样的人。」如同贺札格无法决定,一隻为了研发乳癌药物而死的老鼠跟被老鼠药毒死的老鼠相比,是不是死得比较值得,在没有绝种疑虑或基因污染的前提下,我也想不到有力的理由说服别人不要在婚礼上放飞蝴蝶,因为我同意为了科研目的将蝴蝶做成标本。然而我们不能停止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不只是因为这事关我们会成为怎样的人,也因为我们拥有宰制动物的工具及技术,唯有不停止思考,才有减少伤害与破坏的可能。

◎警语:虽然这是一本非常精采的书,但不得不提的是初版一刷校对水准勉强只有40分,据说出版社后来有修正,若想入手可以找二刷以上版本。

------分隔线----------------------------